集團公司駐村第一書記 覃元昂
4月12日,我到天等縣把荷鄉巴龍村接任第一書記。這個之前,我在《第一書記》節目里看到的,以及和黨平書記交談中聽到的村屯,第一次真實地出現在我面前。這里純樸的民情和天然的村景,與我的家鄉一樣,讓我感到親切和似曾相識。從這一天起,我知道,這里將是融入我生命的第二故鄉。同在這一天,我把自己的網名改為“新村”。在未來的兩年里,我將通過這個窗口,向集團和金河公司匯報整村推進扶貧工作中的鄉情農事。
黃大哥:編織發“羊” 財的幸福夢
黃其倫是村治保主任,比我年長五歲,我稱他為“黃大哥”。黃大哥一家四口,妻子和女兒外出務工;兒子在鄉醫院工作,村上的家,就剩他一人獨守。這些年來,黃大哥一直在“深耕” 扎根農村、立業致富的“家夢”。平時,除了忙村民委的事務外,他還像別的莊稼人一樣,耕田種地,養豬、喂雞、放羊和釀酒,一個人攬了別人一家子的活路,鄉親們都夸他勤快、能干。也許是“小打小鬧”的原因,他的經濟收入在全村334戶人家中,居于中下水平。這種現狀令他很糾結。
我曾有多年鄉下養殖經歷,也摸索和總結了一些經驗。4月26日起,我在工作之余,與黃大哥談起綠色立體養殖模式,我們對以圈養山羊為主業的思路,進行了市場風險、資金籌借和銷售渠道等環節討論,我們還談到“公司+農戶” 遠愿規劃。那段日子,我們的話題都是與發“羊”財有關。
黃大哥曾當過16年民辦教師,在村上算得上有文化的人。在細化立體養殖綠色生態產業方案時,黃大哥給我的印象是,做事有天等人流淌在血液里“辣”勁,遇事沉穩有遠見,用他的話來說,奔五十的人了,經不起失敗的折騰。在和盤推出發“羊”財方案得到全家人的贊同和支持后,5月25日那天,黃大哥和我以及三位鄉鄰,花了一天時間蓋起了一個79平方米的新羊舍,圈養第一批山羊48頭,計劃兩年內,圈養規模擴大至200頭。按行內人估值,形成規模后,光圈養山羊這一單,每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。那晚,蓋好羊舍后,黃大哥在酒桌上,盛情邀請我擔任家庭養殖義務“技術員”,黃大哥把我當作“自家人”, 我感到很溫暖,一口見底喝下這碗同事加大哥的“聘酒”。 我望著月上山林的夜景,心想,今后在這個彌浸辣椒味的山村里,我和黃大哥探討發“羊”財的話題,將“喜羊羊” 在圓夢路上延續下去。
李之帥:獲得愛心捐款
5月15日至19日,我受縣、鄉委托,與村小學梁老師帶6名貧困小學生,到廣西電視臺《第一書記》欄目組,錄制“六一”兒童節目。出門前一天,村“兩委”班子和村小學校長叮囑我:農村孩子性格靦腆,怕被批評,身體不舒服時,不會主動講,要留心觀察。這次帶隊,安全出行,平安歸來是鄉親們給我的“重托”。
李之帥是村小學四年級學生,與學校大多數同學一樣,父母親長年在外打工,是留守的貧困生。這次“進城”是他第一次出遠門,第一次上電視。我發現李之帥右腳“不對勁”是在錄制節目的第二天早上,我憑著自己的學醫經驗,及時帶他到醫務室檢查,發現他腳底有一個小瘡后,立即讓醫務人員消毒處理上藥。事后,我為村“兩委”和校長細致的工作所感動。接下來的幾天,李之帥和村上其他五位小朋友一樣,開心又好奇地參加整個節目排練和錄制。
5月19日,到節目現場的愛心人士,紛紛向在場貧困生捐款獻愛心。那天,李之帥獲善款1600元。與往次不同的是,這次現場捐款外,今后愛心人士可根據電視臺公布的每個貧困生情況和個人賬號,繼續捐款資助。這一善舉,給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帶希望和保障。第二天,我們平安回到村里后,李之帥的爺爺奶奶為感謝我為他們的孫子“治傷”, 和得到善款,執意留我吃飯,我婉拒了兩位老人的好意。
“六一” 節目的錄制和播出,在縣、鄉和村里引起了較大的震動,對我的工作給予肯定和認可。從那以后,在村上,鄉親們都熱情與我打招呼,這讓我從心底里感覺到,我已正式成為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一員。
村“兩委”: 激活扶貧的“自我造血功能”
自4月12日駐村起,我先后與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,下到全村8個自然屯,進門入戶收集農情農事第一手資料。5月10日,我撰寫了《關于把荷鄉巴龍村村情調研報告》,提出改善村級交通條件、打造農業產業多元化、美化村容村貌、加強灌溉設施建設、智力扶貧和項目扶貧等工作思路,在村“兩委”會獲得了認可和支持。
4月份,村“兩委” 圍繞市、縣級兩黨委和政府整村推進扶貧工作方案,按照鄉里工作推進時間表,積極配合鄉駐村工作隊,對接做好分工,每周按時開“兩委”會,檢查、總結上周工作完成情況,部署下一周工作,做到“村事” 一周一議以上。今年下半年, 我們村“兩委” 班子將以找“金點子” 為突破口,在智力扶貧和項目扶貧這兩方面做足“文章”, 把外部“輸血” 轉變為“ 自身造血”。目前,巴龍村扶貧工作,得到政府、企業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屆愛心人士高度關注。在這一點上,我相信,村上很多像黃大哥一樣勤勞善良的鄉親們,將一定能圓了自已的發家致富夢。
在我正式駐村后,集團公司黨群工作部蔣副主任曾先后三次代表組織遠赴巴龍村里,看望和勉勵我;金河公司的領導和同事們也給了我“娘家人” 的鼓勁和支持。這些關愛,時常讓我感到集體的力量和溫暖,每在這個時候,我說得最多的是這樣一句話:發揚廣西有色人艱苦創業的企業文化精神,努力工作,接好力、交好棒,絕不辜負集團和公司的期望。